top of page

洛色林學院圖登悲桑格西

辯 經 學 院 大 海 老 師

        所有學習七部量論與量學得到的好處,都是學《因類學》的好處。《因類學》是彙集七部量論而成的精華。

        世尊說:「比丘與智者,當善觀我語,如煉截磨金,信受非為敬。」對佛法的態度不能盲從、沒有理由就相信。無論探求任何一個法的究竟真理,首先要心存懷疑,然後產生疑問,之後就會去觀察,因此必須了解如何觀察的法則。如果觀察方式與理由不正確,就無法獲得真理,所以要有正確的觀察方法,而這些 道理都在《因類學》裡。

 

洛色林學院扎巴格勒格西

        《因類學》是「理路」 ( 依據理由的一種思考模式 )  之寶,也是理路的根本,更是深入經藏之鑰。

        理路可讓我們領悟深奧的佛法、優質地理解佛法、 對佛法生起確信、所學得以牢固,不容易忘記;即使忘了,提醒一下馬上恢復記憶,理路也對學政治者頗有幫助。

        若無理路之人,忘記就全忘了。沒有理路的人學 習佛法像在學字典,只學到很多不同的詞彙,無法去除疑惑,更不知如何舉一反三,同時看不到文章或想 法中的矛盾之處,我有這個經驗。

        此外,我認識很多在深山的閉關者,他們非常努力,可是沒有很大的進步,都是因為不了解「理路」 的關係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我發覺自己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法行人,非常有信心。

        比如在依止師長的修持當中,我印證了自己內心 冒出來的許多理由,都是僅「未見到異品的不定因」, 就如 《釋量論》 中所說:「唯異品未見,而見其總果, 因智是似量,如語比貪等。」與「唯異品不見,非即 無錯誤,容有錯誤故,如比釜飯熟。」 

        譬如:證明對面說話者有貪,因為說話故。這個 因,是辯者因為自己所說的話全由自己的貪而來,所 以推測所有說話的人都有貪念。如果這樣,世尊也變 成有貪念,因為他也說話。這也是僅未見異品的理由,並未通達因 ( 說話 )在異品 ( 無貪者 )中無。

        一般如果沒有學過 《 釋量論 》 ,很容易將「同品遍」 與「一定」畫為等號。其實「同品遍」必須在「相屬」的條件下才能完成。僅未見到不周遍 ( 不一定 )的例 子,無法判斷是「同品遍」。同樣地,要證明理由正確, 由於不周遍的例子無窮,所以也不可能一一透過尋找 異品的例子後,才做出判斷。

        若簡單說明,立一個理由時,可比喻為必須有「三節車廂」:第一節是「有法」,第二節是「所立法」, 第三節是「因」。

 

        對面說話者 ( 有法 )   有貪 ( 所立法,同品 )    說話 ( 因 )

        對面說話者 ( 有法 )   無貪 ( 所破法,異品 )    不說話 ( 反因 )

 

        想要證明說話者一定有貪念,必須知道無貪的人( 異品之一 )是不會說話的。因此,僅未見過無貪的人( 異品之一 )說話( 因 ),是無法證明所有說話的人都是有貪念的。

        我們平時沒有用理路思考的習慣,因為我們是鈍根,所以修行時,有一半的內心轉化僅來自於禪修。 之前,我在南印度約一、兩年的時間,經過修學《因類學》理路,感覺自己不像凡人、小孩子,因為得以完全不被欲望掌控,非常歡喜、非常讚,也很自豪。

bottom of page